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种境外陶瓷品牌纷纷乘我国加入wto之机,抢滩广阔的国内市场。或出于产业战略转移的目的,或怀妄图侵吞国内市场的初衷,或为增容规模扩充实力而动,中外陶瓷业大战已全面爆发。国内陶瓷业,面对强敌的入侵,纷纷提出并实施了阻击乃至反击的“保家卫国”战役。 本土之盟:兼并重组,打造陶业航母 我国的陶瓷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虽然业绩非凡,但由于历史的、观念上、环境中的种种原因,依然存在着综合机制不顺、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水平偏低、管理模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严重供大于求、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等弊端和不足。这是我们对陶瓷业老生常谈的评判。另外,还要增加一条,那就是在长期封闭、半封闭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的陶瓷企业习惯于寻找保护,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 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过渡期这最后一道保护屏障的消除,“保护”的优势已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境外资本及陶瓷品牌咄咄逼人的抢滩登陆局面,为了迎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国内陶瓷界祭起了本土联盟的大旗。通过强强关合,兼并重组,打造中国陶瓷业的航空母舰。目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公司都纷纷“强强联合”,创建“超级般母”。例如,欧洲各卫生陶瓷厂商进一步加紧推行企业合并,实现强强联合,采取企业大型化、国际化联合经营方式。荷兰卫生陶瓷企业康宁克里科公司已实现与瑞典高斯公司的联合,意大利的桑尼公司合并了帕兹公司,瑞士胡丁劳芬卫生陶瓷公司购买了德国杜拉维特公司的部分股权。许多著名的欧洲陶瓷公司都以各自的优势组建“联合舰队”,角逐国际卫生瓷市场,以捍卫自己的王者地位。欧盟主要几家卫生陶瓷厂商的合并与重组,目的在于组建成几家世界上最先进、最具竞争实力的国际巨无霸企业,加强与提升欧洲卫生陶瓷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面对新的竞争局面和形势,我国的陶瓷企业应消除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限制,对国内陶瓷企业进行大兼并和大联合。通过联合和兼并,对人、财、物等进行彻底地重组和再配置,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率提高,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形成真正的合力、同国外大企业的抗衡能力。今年3月27日在重庆四维瓷业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届中国卫浴互动发展论坛上,中国收购兼并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东方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陈明健博士所作的有关中国卫浴业收购与兼并题材的《1+1+1+1+……=?》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及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大规模的陶瓷企业兼并、重组已为期不远。 同时,我国的陶瓷企业数目众多,具有运作成本低廉的天生优势。只要陶瓷企业能够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必要的生产规模,争创“航空母舰”,组建“联合舰队”,经受住国际陶瓷“大鳄”的冲击并站稳脚跟,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对外资巨头施以强力阻击。 外资企业:穿着西服唱响山歌 外资企业具有资本实力雄厚、管理手段先进、技术力量尖端、营销网络健全等优势,这也是其抢滩国内市场的“掌中宝”。然而其进入我国市场后,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风土人情、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管理模式等,稍有不慎,也会水土不服,甚至“触礁”。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会采取比较快捷、稳妥的方式和模式缩短融合过程,安渡适应阶段。如采取投入资本,与国内企业建立合资合作企业,以便于业务的开展和尽快适应国内市场,尽早进入角色的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加入wto,人们头脑中的抵触防线已基本瓦解,在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冲击下,国内市场已开始欢迎国外资本的进入;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发展势头稳中有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众多利好因素,使国内市场成为国外资本投资的首选;在新世纪之初,随着我国加入wto,不仅揭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崭新一页,也开创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因此,到古老而广阔且发展潜力无限的中国“淘金”,国外资本在人和、地利、天时等方面也占据了有利因素,这也是外资风涌进入国内市场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理由。 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为取悦消费者,取悦市场,就要土洋结合,中西合璧,才能有利于其在华业务的发展与开拓。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南北方、东西部的差异,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的迥然不同,为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平添了一道道自然障碍。但这并非主要障碍,最主要的还是人,是体现外资优势又适应中国国情的对人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对生产经营的管理,即管理本土化。虽然这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及市场的认可,但外资企业只有将自身的优势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事倍功半,取得在华业务的开展和市场的拓展。就如同国外的良种移植中国安家落户,它只有适应了中国的土壤、气候、水分等自然环境条件,才能开花结果。 人才本土化:市场争夺“中坚力量”,人才致胜 市场竞争的归结是人才的竞争。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会采用人才本土化策略,即与我国企业争夺人才,并把争夺对象瞄准我国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的一线操作工人,即所谓的“中坚力量”。这对于已经在人才方面捉襟见肘的国内陶瓷企业而言,更如雪上加霜。 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人才队伍庞大,人才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才资源中存在的两个“5%”现象值得警惕: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二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约5.5%左右,而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高层次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战略实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不仅会对市场进行蚕食,更会加紧对人才进行掠夺。虽然目前各类人才对工作单位的选择更加理性,择业目光已不仅仅停留在丰厚的薪水上,但面对“相对于原工作单位,1美元换你1元人民币”的诱惑,还会令很多人才为之心动、“屈膝”。随着我国加入wto,更多的国际陶瓷“大鳄”乘时进入,其对本就人才不济、经营不佳的国内企业而言,冲击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有关专家曾发出这样的警告:加入wto之后,我国人才将出现第三次外流,和改革开放后的前两次相比,这次外流的最大特点是大规模外流到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中,且均为在职流失。目前,我国已有约2300万人在外资企业工作。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人才外流,第一次人才外流是1978年,第二次是90年代初期,两次人才外流基本是国内人才流失到国外。 面对人才的流失,国内陶瓷企业及政府部门是徒呼奈何,还是另有高招?随着人才的流失,国内陶瓷企业的“软肋”越发的“软”,如何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呢? 里应外合:寻求多方合作,期待多种资本介入 面对外资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国内陶瓷企业仍需打破瓶颈谋求发展,此时应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中外合资合作方式。 若干年前,国人对民族品牌及民族企业情有独钟,且十分狂热。而对异族则十分冷漠甚至敌视。随着全球竞争市场融合程度的加快,民族企业及品牌的劣势在国际同行面前越发明显。是抱着民族的旗帜不撒手,“宁死不屈”,还是转变观念,“师夷长技以制夷”呢? 我国的陶瓷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仅10余年的时间,便以其无与伦比的总产量优势占据了世界陶瓷生产大国的头把交椅,但这仅仅是数字的简单累加,就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产品科技含量、产品出口量等指标来说,我们是无法与海外巨头相提并论的,至少现在还不能。因此,我们为尽快缩短差距,尽快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有选择地接受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使我们尽快拥有“善其事”所必需的“利器”。据悉,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国企的政策草案已经拟定,可能在年内同炉。据说,有关政策将允许外资购并中国500强大型企业,对于某些非限制性行业的外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放宽。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家经贸委所推出的跨国并购草案符合中国加入wto承诺,而其放开的步伐也可能会相当惊人,实际意味着跨国公司的购并目标可以不局限在原有的中小企业,部分国内500强公司将首度向跨国公司开放,而外资持股比例也极有可能在本次细则调整中出现重大突破。 鉴于陶瓷企业所独有的行业特点,外资企业或品牌在国内巨大市场的诱惑下,在登陆国内市场时,会大量采用合资、合作的方式,这既为其迅速切入并占领国内市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节省了相当的费用,同时也为国内陶瓷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产品大量进入同际市场、推进国内经济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机不可失的机遇。我们不必担心大量合资、独资企业占据相当份额之后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利益。其实,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利益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一国的国家经济利益不再仅仅体现为基于本国资本的传统“民族企业”,也体现为有境外资本参与其中,存在于“本土”的合资和独资企业。 此外,国内民间资本(据悉,截止2002年5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04万亿元)以及其他产业或作品牌延伸或作跨行业发展的投资等,也都是目前陶瓷行业所必需的、急需的。据报道,在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广东佛山,有95%以上的建陶企业是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且这种发展势头仍在继续。
标签: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信息
上一篇:
陶瓷为盾德国涂料抢滩中国
下一篇:
宁夏华龙陶瓷市场引名牌树品牌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