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灾难发生,举国悲痛,社会各界在伤痛之余,纷纷希望能尽一份力量帮助灾区人民,对于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来说,这不仅是美好的愿景,更是可以实现的事情,在涂料行业,不少涂料企业都进行了捐款献血活动,东方雨虹公司、巴德士涂料、科顺防水......这些涂料人士耳熟能详的名称纷纷见诸报端,让人感受到延绵不断的暖意,特别是对于亲历灾难的人们来说,企业的捐款抑或捐物献血,只要是真心诚意的、能够为灾区人民解决难题的,自然是多多益善。
国内民族企业的慈善公益意识,大多是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时开始苏醒的,有的通过吸收应用国内外的企业公益现象,逐渐向“慈善营销”和“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度靠拢,其中的慈善营销颇受争议,有人觉得这是企业利用慈善行为来赚钱,不应该得到鼓励,但笔者认为,虽然实行“慈善营销”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出于市场推广的考虑,但这又有什么呢?只要能给社会带来帮助,就是值得肯定的正能量,而且这也是让企业继续慈善行为的动力之一,如果真的要求所有企业都不求回报地付出,那估计只有极少数的行业寡头才能做得下去,这不是扼杀了大量中小企业投身慈善行为的计划吗?
另一方面,确实应当阻止“慈善营销”变味,而阻止的重点就是监管部门要严格把关、严格监督,坚决杜绝居心不良的企业借助“慈善”敛财的行为,这是为了让整个社会的慈善公益行为更加规范,也是让企业的慈善文化能够健康积极地发展,对于急需帮助的人们来说,更是避免他们受到二次伤害的较好方法。
经过几年对于慈善公益的了解,不少企业也建立起了关于这一方面的企业文化,很多涂料企业也在宣扬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呢?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应型的,一类是战略型的。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又分两种形式:做良好的企业公民,比如进行公益性捐助,减轻企业价值链活动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战略型社会责任,则是寻找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民族涂料企业,大多都是反应型的慈善行为,即在社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时,能够进行公益性捐助,例如今年7月份时海南省遭受了超强台风“威马逊”的袭击,美涂士公司当即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7月23日举行的美涂士年年中营销会议上,王曼郦董事积极号召全体员工为海南同胞捐款,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筹集爱心善款2万多元;7月28日、29日,美涂士公司开展了爱心募捐活动,最终总共募捐33836元;7月26日一早,美涂士作为爱心单位,在珠三角琼海爱心会会员——佛教居士苏女士和博鳌禅寺的释主持带队下,一共20多人前往文昌翁田镇重灾区,把货值5.5万元的救灾物质送到灾民手中。其中,美涂士公司运载着200包50斤/袋的大米,200桶5升一桶的油运往灾区......
此外,近期科顺公司举办的“大爱向鲁甸”无偿献血活动,东方雨虹昆明分公司的“情系鲁甸”捐款活动都是企业反应型的捐助行为,这虽然不是系统的活动,但也值得赞扬,并非所有的企业有成立关于应急捐助慈善行为的机制,这些捐助活动的存在好过企业装作悄无声息,而且企业的捐助行为也应当量力而行,在这个可控制的范围内,企业的捐助是多多益善的。
而迈克尔•波特教授所说的战略型社会责任,也是存在于中国企业的,至少在涂料行业来说,就有不少企业正在努力探索这种模式,例如在立邦“为爱上色”、多乐士“焕新之旅”等外资涂料企业活动的感染下,国内的嘉宝莉集团也开始了“走吧微爱”助学公益等活动,值得肯定的是这些活动也都逐渐走上了规模化、长期化的轨道,让人看到国内的企业慈善公益文化也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
涂料公益“暖人心”活动多多益善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通常企业做公益有捐钱捐物和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两种形式,捐钱捐物可以与“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相对应,即直接或通过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捐给困境群体和贫困地区,支持当地经济、教育等发展;捐给公益组织用作工作经费,资助公益项目,支持公益发展,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则只能算是“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部分,即公司鼓励员工参与志愿服务,除了业余参与,也可在工作日带薪参与。为鼓励员工参与公益,某些公司甚至提供资金支持,比如捐钱给员工参与的公益项目和活动。
基于国内不少企业还没有发展到很大的规模,所以大部分的企业能完成好反应型的企业社会责任就已经很不错,但有策略有远见的企业不满足于这样的局面的,它们将自身视为所在社会的肌理,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企业与整个社会共存共赢的道理。
我们期待国内的涂料企业有一天也能让企业慈善公益文化发展得如跨国大企业那般的成熟,所以直面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对这些问题不必要也不应该逃避,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它们、纠正它们:
1.企业公益关注面过窄。
调查发现国内企业公益投入领域多集中在扶贫、救灾与教育援助领域。与国外相比,国内企业对环保、健康等领域关注还偏低。虽然随着国内企业公民意识的提升,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设立或者参与一些基金会,从而更系统、更广泛地关注公益事业的方方面面,但跟外国公司相比仍显不足,无论从活动的规模还是广度上都有进步的空间。
2.部分企业捐赠之后不再关心款物去向,导致资金使用率偏低等问题。
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无法根据自身组织结构和经营特点,制定较为系统、完善的企业公益战略。企业的公益行为往往以临时应对为主,只有少数企业有制定年度公益投入计划的惯例。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企业公益活动具有事件性、临时性特点的原因,由于国内企业公益活动的关注深度不够,大量公益事业的功能都停留在“输血”这个层次,“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导致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效果的可持续性差。以往企业捐赠之后,不再关心款物的去向,随着企业参与公益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企业越来越在乎公益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深度在加深。有专家认为,要将企业社会责任做好,并非突发事件期间捐钱这么简单,而是要有专业化的运作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好专注于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把项目做专、做深。
3.政府应当加强对公益组织的管理,建立起公益组织与企业的互信互动桥梁。
企业的主业是做好自己的经营,社会的分工就是要求公益事业主要应由专业化的公益组织来完成。所以在拓展企业对公益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公益组织要出更多的力量,而这又需要靠政府的引导。
政府在引导企业公益事业中,要明确定位,合理制定政策,给予公益组织更大的活动空间。同时,政府也要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和基础信息发布。
综上所述,我国的涂料企业公益慈善行为尽管有意识上和制度上的不足,但不可否认众多地企业正在一起努力,期待让这些能够真正成为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帮助到社会上更多的人,近年来企业公益慈善行为在制度上的逐渐完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曙光,这不仅仅是社会正能量,也是帮助在整个经济市场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企业慈善公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