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陶瓷产业酷似被施了魔咒的“怪圈”:贴牌代名词,低价标签,厚制造薄营销,品牌建设营养不良……
可是,淄博的产品并不差,产业链亦相对完善!
这令很多淄博陶瓷人感到焦急。这些人大部分仍在圈内埋头苦干,极少数人已经跳出“怪圈”谋划新路子,也有不少觉醒者正在千方百计突破“怪圈”。
一、即便实话实说可能会遭遇不必要的抵触,但作为一名受惠于陶瓷产业的媒体人,我仍无法用“高大空”式的虚辞来献给淄博陶瓷人或者热爱淄博陶瓷的读者。
很难想象,淄博陶瓷砖产业约500亿元的产值,在佛山仅需要15家大中型陶瓷卫浴企业即可产生。事实上,根据笔者的深入观察,佛山仅私抛厂的产值总和,就突破了160亿元。由此可以预见,佛山陶瓷砖产业的产值将至少是淄博的3倍之多。而且,淄博500亿元陶瓷砖产值中,仍有不少是经由佛山品牌的代工而产生的。
如果拿今天的佛山境内(清远肇庆等地除外)陶瓷砖产能与淄博相比,其应该略微落后于后者。这再次让人们坚信品牌与渠道建设的重要性!
以媒体视角从事陶瓷产业观察8年之后,我已经习惯于在不同数据的对比中找出一些问题,淄博这位产区“二把手”的位置,不仅与佛山的差距越来越大,新兴产区江西的县级市高安,正在以300亿元左右的产值逐步逼近省辖工业城市的淄博陶瓷产业,同样有一个值得关心的指标是,高安在为其他地区品牌代工的比重非常之小,甚至可以忽略在3%以内。如此可以推算,高安与淄博两地陶瓷砖完全靠自由品牌和渠道输入市场的量,差距已经很小。
当然,这并无批判淄博陶瓷产业发展之意,笔者的意图在于,淄博面对“佛山品牌”和“高安渠道”的两种模式时,的确稍显尴尬。
在这样的尴尬背后,除去大部分小富即安的企业之外,我亦结识不少令自己肃然起敬的淄博陶瓷人。
金狮王陶瓷董事长袁东峰,是我近两年来见面频率最高的老板。2013年在三亚中陶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大会上,他作为20家股东企业主之一出现在公众视野;此后在2014年广州陶瓷工业展期间、在6月27日哈尔滨“东北亚论坛”上,袁东峰要么与谢岳荣、贾锋等中陶投资其他知名股东一起抱团探路,寻求新模式促进企业新发展,要么就是积极参与协会、主流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寻求品牌发展各种突破口。
事实上,袁东峰在淄博陶瓷圈,的确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姿态。与其在事业中有过交集的狮王陶瓷总经理刘宝、雅迪陶瓷企业董事长宋文通等,同样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品牌建设有着更高的期望和实际行动,我们之间的沟通,总离不开学习佛山品牌的营销管理,同时也绕不开淄博发展现状及各种困扰。
尽管效果并不那么突出,但上述几位老板所经营的企业,在整个行业面临困境之时,总能化险为夷并稳步发展。他们执掌的企业已经完全摆脱“行情好,一团和气;行情不好,一股寒意”的淄博式怪圈。
原因在于,他们并不只是在市场低迷的困境中,才想起要做品牌!他们的品牌化战略已经渗透到各种决策与日常执行之中。
用袁东峰的话说,我们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时刻践行品牌建设的战略!
二、淄博能不能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