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陶瓷卫浴展览会开幕在即,对于对国际流行元素高度关注的中国陶瓷企业来说,早已做好了观展的各项准备,9月22-26日,本届展会也将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中心隆重上演。
纵观博洛尼亚展近4年的趋势,几乎都是喷墨、木纹、板材、大面积配件的使用等风格,唯一变化的就是每年的产品都更加细腻、精益求精,企业都力求做到最好,每年的产品都会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在生产工艺、花色、产品质感、尺寸、运用搭配等领域做出不同程度的提升。
每届展会上的产品和往届相比所发生的变化和改进,通过颜色、风格、规格、装饰配套、表面处理以及技术使用的改变和提升,比以前更好、更真实。
2014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陶瓷卫浴展览会开幕在即,对于对国际流行元素高度关注的中国陶瓷企业来说,早已做好了观展的各项准备,9月22~26日,本届展会也将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中心隆重上演。
纵观博洛尼亚展近4年的趋势,几乎都是喷墨、木纹、板材、大面积配件的使用等风格,唯一变化的就是每年的产品都更加细腻、精益求精,企业都力求做到最好,每年的产品都会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在生产工艺、花色、产品质感、尺寸、运用搭配等领域做出不同程度的提升。
每届展会上的产品和往届相比所发生的变化和改进,通过颜色、风格、规格、装饰配套、表面处理以及技术使用的改变和提升,比以前更好、更真实。
2013博洛尼亚展自然风大行其道
2013年博洛尼亚展的流行元素仿佛仍在眼前,在色彩上,大地色彩成为了本届展会非常流行的颜色;产品风格最受欢迎的依次是清水泥、木纹、大理石、Cotto、Terrazzo以及复古风格的单色和彩色的花片;水泥砖占主导的的灰色调,冷灰和暖灰,柔和的表面处理,甚至有些金属质感,产品呈现出很多个设计面;大理石展示较多的主要有全抛、较为舒适的亚面以及板材的规格,很多产品都展示了非常多面的设计(起码有24个面甚至更多),甚至难以发现两个非常相似的设计面;木纹砖持续流行,发展到了最长1.8米的长度,设计上的发展依然是通过混合不同材质来创造新的设计,新的产品例如木纹元素结合水泥、大理石,或者各种类型的大理石混合到一起;Cotto类的仿古砖有更突出的凹凸纹理和更重的色彩,主要呈现为大地色系。更大的规格和长方形规格也很流行。
在2013年的展会上,木纹砖的势头仍然非常强劲和稳定,据不完全统计,至少60~65%的知名品牌都展示了木纹产品,2013年博洛尼亚展上,木纹砖的纹理更加逼真,拥有更好的表面效果,使用了更好的原材料以及更大的规格,普遍的规格是120mm和150mm,有些规格甚至已达到了1800mm。
2013年博洛尼亚展上展示得较多的则是以COTTO和水泥砖为样板的种类,各种更精致更色彩缤纷的配件图案,从多个颜色到明亮的颜色,再到灰色和棕色调,所有的主砖都运用了喷墨打印技术,最常见的是水泥,混凝土风格。
同时,在仿石材领域,不同的规格被展示出来,从300×300mm、300×600mm、600×600mm、600×900mm、900×900mm、到600×1200mm规格,这些规格能够为同一种类的产品创造出组合式的效果。
中国观展企业热情不断高涨
对于博洛尼亚展,近年来中国陶瓷企业对该展会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不管是参展企业还是观展企业的数量都是越来越多,在展会现场除了参展商之外,规模最大的群体之一就是中国观展团了。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或打算摒弃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谋求向先进地区的品牌学习成功的经验,且这种意识会越来越强。
多年前,国人对博洛尼亚展的关注与热情都相对不高,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建陶长期以来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让大多数陶瓷企业都能在市场中轻易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压力不大,使得企业鲜有学习与提升的热情,对于国外先进建陶地区的流行趋势的关注度低,使得国外的流行元素传入中国需要经历一定的周期。
而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提升产品设计与空间整体设计成为了陶瓷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而要做好这点,就必须向国外先进地区学习,这也使得国外最流行的设计元素传入中国的周期越来越短。
“以往国际流行趋势或元素进入中国可能需要2~3年的周期,而目前可能只需要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ICC瓷砖副总经理、国内营销总经理区波成表示。
能够出现在博洛尼亚展上的企业,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陶瓷企业,其展出的产品不管是从设计上,还是工艺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产品的原创性、细腻度、可延续性等方面都是最出色的。
对于博洛尼亚展,大部分中国企业在参观、交流归来之后,内部的学习吸收能力还是有待提升的,尤其是对于优秀产品的生产技术、定位、推广等都无法总结到位,更无法及时为品牌所用。
对于国外优秀的产品来说,其之所以优秀,往往是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定位、品牌宣传与推广、售后服务等综合的结果,而这些优秀的产品,到了中国往往被不同的企业断章取义地只学到了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难以被转换成企业自身的实际创新力与生产力,更有企业甚至完全模仿,毫无创新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