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竞争模式时代,产业集群、市场集群已然成为引领一个地区加入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路径。
石材行业,一个高度全球化的行业,从兴起到发展,在中国虽然不过30年,却造就了如南安、云浮、莱州等一批石材产业高度集中的区域经济神话。但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中国石材业自身粗放式的高速增长模式限制,当前整个行业停滞不前,亟需转型升级!
面对当前现状,笔者认为,南安作为全球石材产业发展最集中区域,完全有实力引领中国石材实现“二次腾飞”。针对这一观点,《海西石材》杂志本期专题将为您解析,南安石材如何迈入新石代。
水头石材,因何而荣?
石材是一个以资源为主导的行业,但纵观以水头镇为中心的南安石材产业,除了隔壁石井镇有几个花岗岩矿山外(目前已封矿),几乎无资源可言。而一个没有石材资源的小小乡镇,却被冠以“中国石材之都”的称号,难免让人感到疑惑,而探其缘由,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市场。水头的繁荣,一直与“市场”二字休戚相关。
1.以市场的理念,催生水头奇迹
从广义上对“市场”的解释,市场本身没有商品,而是通过引进原材料,经过加工再卖出去的商业行为。卓有远见的水头石材人,把“市场”的概念应用到了极致,水头石材,正是运用这种市场的商业模式,依托厦门港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将全世界的石材荒料进口到当地,加工后再由其庞大的营销队伍将这此成品或半成品销往世界各地,这种两头在外,贸易为主的市场商业模式,使水头被冠以“世界石都”、“中国建材之乡”等美名。而笔者认为,用另一个称呼——“世界石材集散中心”来形容水头更为贴切。
2.以市场为载体,成就行业名片
相信到过水头的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个水头城镇,就是一个大的石材市场,而在这个大市场中,又密密麻麻分布着无数个中型、小型的市场,让到来的客商感受到浓烈的石材商业氛围,从而聚集更多的石材客商前来选材、采购。这种以市场为载体的营销方式,在前几年不仅给水头带来庞大的石材销售额,由于人流的剧增,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但随着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兴起和人们对一站式便捷采购的要求,传统的那些零星松散的中小型石材市场已渐渐失去了它的功能优势。
2014年上半年石材行业经济运行数据分析
板材产量
2014年1-5月,规模以上企业大理石板材产量8210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4.4%,比一季度增速回落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花岗石板材产量2.2亿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14.9%,比一季度增速回落8个百分点。
花岗石板材自2013年6月起增速已回落至12%左右,而今大理石板材产量增速首次降至15%左右,告别高速增长阶段。
规模以上企业花岗岩板材产量累计增幅
从区域看,大理石加工产业的转移更为明显,花岗石加工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截止2014年5月,中西部地区大理石板材的比重已从2011年51.9%提升到目前的近60%。随着中西部资源的不断开发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推进,产业转移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大,产业布局也将更为优化。
2014年1-5月区域板材产量增速及比重:
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
2014年1-4月,规模以上石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11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比一季度增速高出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石材企业利润总额9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比一季度增速回落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成本94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比一季度增速高出0.4个百分点,比同期收入增速高出2.1个百分点。百元收入成本为83.43元,比一季度高出0.15元,比上年全年高出0.63元;成本高企,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持续增大。
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幅
2014年1-4月,规模以上开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9.1%,利润总额增长27.5%;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9.8%,利润总额增长18.5%。开采企业收入增速已经进入个位数增长,特别是西部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已经是负增长,西部地区加工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也远低于主营业务收入近20 个百分点。从一个方面突出反映了西部地区整体矿山开采管理水平较低、矿权分散、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严重的问题。未来一段时期,行业整体利润水平还会进一步下降,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后,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