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半个月的沸腾后,7月15日,第十五届成都家具展落下帷幕。
没有片刻停留,南方家居公司副总经理杨光容抱着一沓总额高达2000万元的现场订单走出展场,回到基地,这笔相当于公司年产值四分之一的宝贵订单,已在轰鸣的厂房里落地。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诞生的成都家具展,从零出发,展览规模和成交金额逐年飙升,本届现场成交金额已经突破120亿元。
正是在家具展的直接带动下,全省家具产业从2002年前后开始发力,一改之前的颓势,以年均20%的增速强劲发展,到2013年,四川家具产业年产值突破850亿元,出口由2006年的不到2300万美元增长到11.2亿美元,仅成都市家具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带动60多万人就业。
与此同时,全省家具产业也实现了从个体手工生产到工业化生产,再到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其中,成都已经成为中国三大家具制造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板式家具生产基地。
今年上半年,全省家具工业总产值高达440亿元,业内人士预测,全年有望首次跨过千亿元大关,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千亿支柱产业。
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稳增长、见行动的紧要关头,家具产业这支“协奏曲”,究竟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该如何重新定位以会展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历史地位?补齐服务业这块短板,该从何处下手?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的背景下,会展业本身该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任何产业的单兵突进,注定难成大业。会展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会展业像一扇“窗户”,给了制造业开眼看世界的平台,不仅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同时还是整合产业内外的“粘合剂”,也是拉动服务业的“强引擎”。
启示一
杨光容脑海里记忆清晰,15年前四川的家具产业是一个怎样的态势:几十号人,年产值不到千万元,产品只能走农村线路。不少城市的大型家具卖场甚至明确表态—拒绝四川造家具。
作为四川家具产业的集体记忆,到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外来巨头的步步紧逼,全省家具产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记忆尤深的是1999年,广东家具厂商组团到成都举办展销会,强大的气场,高规格的水准,面对杀到家门口的强大对手,四川家具产业突然之间被逼到“墙角”,原本奢望能够偏安一隅的幻觉,在那一刻,被彻底击破。
“再不奋起反抗,连‘家乡市场’都保不住了。”杨光容回忆。也正是在这个危难关头,成都家具展挺身而出。
创办之初,组委会找到了症结,那就是四川家具产业落后的根源不仅在于缺市场、缺人才,更重要的是缺视野、缺理念、缺机制, 而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是搭建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首先让企业本身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为了让成都家具企业的产品摆脱粗制滥造的印象,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成都家具展将全友、掌上明珠等家具行业的龙头企业引进展会,并逐渐邀请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家具企业、协会参展观展,让成都家具行业,用“同台竞技”的“贴身肉搏”战,刺激行业的“生长激素”。
以南方家居为例,几乎每届家具展上,他们都能够收获大量的订单,从最初的几百万元到如今的几千万元,这些订单已经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展更大的收获在于理念和意识。公司当前的核心产品是整体家居,而最初的创意也是公司从成都家具展上收获的。
在展会上,参展家具企业一方面收获有形的“单子”,一方面收获无形的“点子”。“单子”和“点子”,就像是成都家具展的两只手,不断把家居生产企业一步步推向前进。
如今,全省家具产业不仅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以成都为例,5000家家具生产企业中,有80%以上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成都家具展就没有‘川派’家具如今的地位。”亲眼目睹了成都家具展的四川省家具进出口商会秘书长荣煜伟非常肯定地说。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了有了家具展这个“发动机”,四川的家具产业的转型之路才能够走得好。
为了让家具企业摆脱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状况,家具展一开始就通过各种研讨会、座谈会、招商会、推介会等形式,把四川家具制造企业推到前台,整合在一起,实现抱团出击,打造出“好家具,成都造”的行业名片。
成都家具展组委会常设机构—成都新东方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丹认为,一个企业的好坏不能代表一个行业的成功,成都家具展就像一只握紧的拳头,汇聚所有企业的力量,重拳出击,打开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