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记者生涯,五年的木工房创业经历,到现在能沉淀下来的是什么?人到中年,尚在途中苦苦挣扎,却从未停止观察思考。我在经销商,卖场,家具厂,客户之间游走,熟悉了整个链条,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家具业的未来,无需我这样一个半木匠去操心,只是多年的职业生涯造就的思维习惯。以我的视野和经历,也许无力驾驭好这样一篇文章,尤其是深度,但可以一试,用来当作一个节点,希望多年以后,回来再看,这也许真的是一个小里程碑。
“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已入藕花深处,权当自言自语。
家具业的病态现状和品牌
每一个领域,都应该存在两个强势的品牌。洋牌子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国产的蒙牛、伊利和过去的娃哈哈、乐百氏,现在济南的普利斯、百脉泉。这样的例子太多,而家具没有,起码你说不出第一名到底是谁,谁也没有强势到那个地步。如果没有,就说明一个领域是一个混乱的局面。一个千万亿的市场,一个和每个人都有深切关系的市场,这个领域有太多的名牌,却和地沟油一样,找不到很多让人放心的品牌。达芬奇丑闻和百强事件,让人明白了,天价和品牌,都不是解决之道,无法解决一个最基本的放心问题。
家具业病了,虽然他永远不会死去,但会一直病态的存在。
有这样一把椅子,放在一个豪华的卖场,它占据了一个平方的面积,每天的场租费用是5.5元,加上其他的费用,至少是6元钱,还不包括利润和店员。一个月,它的费用就是180元,一年,是2190元。这是这把椅子必须要承受的传统渠道成本。我想,就是一坨屎放在这里,十年后也变成了金子的价格。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家具市场和服装市场一样,要极低的折扣进货,然后乘以几,然后打折销售。这个倍数的渠道模式,决定了要从第一个环节严格的控制成本,才能在最终的销售价格上具备残酷的竞争力,因为卖场,是琳琅满目的家具超市。价格,是最重要的杠杆,为了控制最终的价格,为了接近心理价位和实际承受能力,所以制造商会严格控制材料的使用,也必须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带来的销售的压力,产能的过剩,造就一个残酷的家具市场。这就是为什么豪华的卖场,缺乏好的家具,而好的家具,却因为外观的相似,品质无法全面展现,甚至,贴皮的家具展示效果胜于实木家具,而消费者“以貌取货”,结果就是——优汰劣胜。这就是万恶的传统渠道,他让厂家苟延残喘,让代理商不停地撤柜,消费者也买不到最起码的真材实料的家具。中国人多,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撤柜,我上,你关厂,我上,就像海浪一样,总是死在同一片沙滩上。
人们需要一个放心的家具品牌,它不是那么昂贵,它诚实可靠,它没有陷阱。当然,也需要新的设计思路。其实有这样一个简单概念,就会获得大部分客户的青睐。而为什么家具行业没有人能做到。每一个家庭都需要家具,环保、美观和耐久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却为什么难以如愿?每一个普通家庭购买家具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它该走向哪里?我们必须要谈——
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
家具业的病态,恰恰是社会病态的折现。就像清代的家具那些繁琐的雕花和女人的小脚。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劳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除了被很二的经济政策捐献给了西方,剩下的大部分在更二的外汇政策中化为乌有,再剩下的,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分配体制下,被昂贵的公仆们和垄断企业的一支笔拿走,这还不够,还有他们的家族和小舅子,也在暗箱中悄悄中饱私囊。所以,奢侈和贫穷并举,中产阶级在股市和房市中举步维艰。
可是有钱人真的多了,所以我们奢侈品消费大国,代表奢侈和尊贵的红木家具在清朝以后再次受到追捧。我无意贬低红木和他的追随者,我也很喜欢明代的家具。人们赋予它所谓升值保值的功能,人们也愿意去投资它,去吹捧他。我只是不明白到了今天,为什么我们不管是文化还是家具总要去吃老本?如果是黄金也就罢了,他不过是木头,是家具而已。科技创新体制不行,家具创新有那么难吗?红木家具,总是在推崇和复制过去的家具,那么多从业者,你们没有想过未来吗?历史,很多时候是最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