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家具业发展
1.1 中国家具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2007年9月,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在第4届4次理事会上总结了中国家具协会成立20年来取得的成果,他说:“近十多年以来,中国家具业经历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主要是以量的扩张为主;未来五到十年,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和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家具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主要不是以量的扩张为主,而是以质的提高为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消耗,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适度增长将是中国家具业发展的特点。在这个周期中,如何应对技术革命和社会消费的变化进行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家具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自那以后7年过去了,中国家具业现今的业态证明这个判断仍是正确的。2013年的中共18大以来,中国经济和中国家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2014年将是中国从经济、政治、社会进行全面深度改革的一年。中国家具业也必将在这场深刻的“二次改革”中开始转型升级的征程。这个转型升级的含义包含了两个层面,行业本身的转型和企业的转型,前者将从一个传统的行业转变为一个经营新的生活方式的行业;后者则要求从传统的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转型,它们将在基于以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的“新世界”中成长为服务型的制造或零售企业,产品品牌和商业品牌要成为定位清晰的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其中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是从未有过的。
1.2 中国家具业的“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变化
2013年我国家具业的产值为1.2万亿元人民币,出口额531.01亿美元,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但是进一步的发展已受到市场和资源两个方面的制约。
从市场方面来看,尽管我国的内需市场仍有极大的潜在空间,但是消费群体及其需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国内市场看,我国目前的消费群体以80后的年轻一代为主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审美品味,并具有相当的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已与老一代人大相径庭,他们需要的是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产品,要求有更便捷的供货方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而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国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固,欧洲也刚刚从危机中走出,日本的“安倍经济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仍在未定之天。我国传统出口市场中发达国家占比60%以上,因此,我国家具出口今后几年不可能如同过去大幅增长。
从资源方面来看,我国的木材资源已严重依赖进口,温带硬木由于供应短缺和出口国的内需增长,而价格上升(10%-20%);热带硬木,特别是红木类硬木由于出口国的资源下降和环保法规的限制,出口受限,价格猛涨(50%以上,甚至翻番)。我国人造板虽然产量巨大,但由于自身品质及其应用技术的瓶颈在短期内不能有效地弥补实木资源的不足。因此我国的实木家具(含红木家具)和板木家具面临着极大的资源压力。
1.3 中国家具业发展的“2.0”版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具业是依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迅猛发展起来的。30多年过去了,市场和资源的状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国家具业今后的发展必须改变原有的模式,如果说原先的发展模式是“1.0版”,现在则必须改写成“2.0版本”。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先生认为:“所谓中国家具工业的‘2.0’版的目标是:通过主要加工方式的变革改造,实现家具制造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的转变,变传统加工业为现代加工业” 。
家具业的最终产品是直接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因此家具业的产业链包括从设计(包括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包括批发、物流、零售等)和相关的专业媒体、协会、科研咨询机构和配套产业。因此它的现代化必须从整个产业链上来考虑。
1.3.1 制造业
制造业的技术特点将表现为:高度数字化、自动化的生产,产品批量小型化,甚至在3D打印技术的支持下向单个化发展。在信息化的同时实现生产管理的现代化。
1.3.2 零售业和批发业
家具零售业和批发业的“2.0版本”则应是培育独立的家具零售产业,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商务相结合的多元化销售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服务性的销售。
1.3.3 会展业
中国家具展览业将以全球化的视野进行开拓,形成亚洲一极,与欧美家具展览业的两极并立,为中国和亚洲家具业建立与欧美家具业共同竞技的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除了更好地展示中国家具的新产品以外,更多地突出中国在家具设计、制造工艺方面的创新和进展,引领中国消费者在家居上的现代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