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当“家具川军”第一次被提及,川派家具就开始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从全友家居、双虎、掌上明珠占据中国家具制造产值的前三,到西部家具产业基地的形成;从独立大型专卖店的强势进驻,到三四线市场概念的兴起,四川家具已然成为中国家具产业极具代表性的一级。
然而,从2011年开始,在近三年的家具界“传闻”中,四川品牌接连遭遇创新挫折,“制造”了太多虎头蛇尾的事件,光鲜的规模与产值数据背后,一度被隐藏的缺陷逐渐暴露,而真正构成川派家具的实体——那些中小型的家具制造企业,在各种红利耗尽之后,越发显得后继乏力。
带着本文的观点,去感受即将开幕的2014年成都家具展,或许,更有收获。
市场预言的破灭
行业曾有预言:
1、四川家具品牌将集体推动市场上移,广东家具品牌则将选择市场下移,两者很有可能在二三线市场火拼;
2、一些大型的四川企业将独立建设一部分中高端品牌,直接进入一二线市场,成为市场新宠;
3、部分四川品牌的独立大店模式将从农村走向城市,挑战一度被家具界称为地主的“红星模式”。
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
1、鲜有四川品牌在四川以外的一二线市场掀起波澜,而广东品牌盈利的主体依然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市场格局不仅没有被打破,两者在各自的市场中似乎更加稳当;
2、部分四川企业的高端品牌工程被传闻胎死腹中,期初的激情与梦想被现实折磨的消失殆尽,而大家的确在市场中连这些产品的影子都未曾见到;
3、自掌上明珠在成都金沙试验的旗舰店模式在内部宣告失败,到全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三四线专卖店的扩容,乃至逐渐把店开到五级市场(村镇),加上虎头蛇尾的川派家具集体进驻杭州红星的插曲,店面竞争俨然一幅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
全友明珠,老大难当
想必,全友明珠们,曾经遭遇的难,是能否破釜沉舟、放开胆子向前冲的自我突破,而今天的难,则是更多的无奈。
不得不说,数年来,他们在不断尝试突破与改变。比如,全友的产品整合,将其四五十个系列的产品进行统一的情景化形象升级,加上从2000平米升级到4000平米的标准展示,在全友系统强大的执行力支持下,我们的确看到了耳目一新的“旗舰店”——然而,其面临的实际状况,真正好卖的,依然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经典系列(例如白银时代)。
掌上明珠自2011年开始,对制造体系进行了革命性的升级,其板式制造线几乎成为中国家具行业的典范与旗帜,同时推行的“品质”战略与传播,让我们几乎能在所有媒体上看到其规模化的厂房与精神的工人小伙子形象。然而,这样的革新赚得了行业响亮的名头,却没能得到经销商们的认可,甚至,一大部分的明珠经销商一致认为,明珠的产品品质赶不上双虎。
而双虎呢,不太喜欢与行业媒体打交道的他们号称自己低调,而其厂区中停放的劳斯莱斯与奔驰跑车,又折射了其另一面。与此同时,其高层的频繁调整,也许在许多人看来是管理的混乱,但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这也是其谋求创新的一种思路呢?当然,所有人都能想象的到,这当中有多少的酸楚。
此外,南方、八益、好迪等等第二梯队的“老二”们,与老大们相比较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会更加煎熬——显然,规模化扩展已经不再有机会,精细化更不是选项之一,何况,老大们做了那么多创新尝试都失败了,要不,以不变应万变,就这么过吧。
步入死亡边际的川派中小企业
这是危言耸听么?
如果与一些四川中小家具企业的老板们交流一番,你便能感知到他们有多难。
姑且,我将其定义在5000万产值以下的这些企业,事实上,他们既是四川家具的主体,也是四川家具发展现状的真实体现。
从本质说,他们与全友、明珠没有区别,无论是产品、渠道、管理,或许只是大小规模的不同,甚至在十年前,其中很多企业甚至强于全友、明珠。这么多年以来,这些企业也过的十分滋润,钱不少赚,酒没少喝。
那么,为什么说,他们已经步入死亡边际?
还有,他们将如何“死”去?
换个角度想想吧,其置于三四线城市一些中低档家具商场200平米的专卖店,与4000平米的全友家具店相比,有何优势?——前提是,价格一样。其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与明珠号称3分钟全自动生产一套家具的效能,如何竞争?——前提是,成本更高。其完全依靠经销商自身的销售模式,与中大型品牌厂商联合,动辄大促销、大减价的爆破营销相比,如何吸引消费者?——前提是,产品相近。
如果不赚钱,工厂还有什么好开的?如果仅仅靠拖欠供应商应付款保障自己的流动资金,谈何发展?突破,改变?那务必将是从产品、管理、渠道的一次大变革,谈何容易。
有一种说法或许靠谱,对于一些具备一定生产能力、产品品质基本达标的这类企业,中大型企业对其颇为关注,其目标就是兼并或者收购,而这种“死”法,是否会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呢?